邵陽日報·云邵陽客戶端記者 曾彥菲 劉昌鴻
“goat!goat!g-o-a-t!”3月20日上午,邵陽縣黃亭市鎮金壇村的田野上,41歲的楊小飛一邊大聲背誦她前一天學習的單詞,一邊帶領著羊群前往青草豐茂的山坡,洪亮的誦讀聲和頭羊脖子上銅鈴的響聲相互交織,譜寫出一曲別樣的鄉村晨曲。
褪去“牧羊人”的粗布衣衫,楊小飛還有另一重身份——金壇村的黨建專干。作為村干部,她日常奔走于田間地頭、村舍院落,整理檔案、組織學習、調解村民事務,可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軌跡里,總跳躍著不尋常的火花。
“為什么我不行?”
“Hello everyone! I am Xiaofei.Today is my 54th day of learning English…”手機鏡頭前,楊小飛用帶著鄉音的英語向網友介紹羊群。這段發布于今年3月初的短視頻,已在抖音獲得不錯的反響,而觸發她自學的契機,源于去年年底刷到的一則新聞:廣東茂名農婦陳麗容通過學英語打開荔枝銷路。“突然就被點醒了,人家能靠英語賣荔枝,我為什么不能?”她翻出兒子陳舊的英語課本,就此開啟“牧羊人學外語”的奇幻旅程。
因為僅有高中學歷,楊小飛的英語學習之路是“摸著石頭過河”:放羊時跟著App練發音,做飯時聽英文播客,晚上鉆進抖音英語直播間連麥對話。即便把“vegetable”讀成“歪居特波”,她仍堅持用“散裝英語”與網友交流?!皩W英語和放羊一樣,急不得?!彼龑χR頭展示滿是標注的筆記本,“這個年紀從頭再來,需要比年輕時多十倍的勇氣?!?/p>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會有?!睏钚★w笑著說。她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飯,趕去1公里外的羊圈給丈夫送餐;回村處理完公務后,又馬不停蹄地幫公婆干農活;傍晚趕羊歸來,還要雷打不動地背10個單詞。她的英語筆記本上,每個單詞旁邊都畫著形象的圖案:“goat”旁邊是自家黑山羊的簡筆畫,“grass”旁邊是幾根小草。這種“土味記憶法”讓她的英語水平在短短幾個月內快速提升。
“我也想蹚出一條新路”
2013年,楊小飛和丈夫結束打工生涯回到家鄉養羊。夫妻倆怎么也沒想到,這條返鄉創業路會如此艱辛?!澳菚r候我們守著100多只黑山羊,將羊肉掛去市場賣,卻沒有銷路,大家都不相信我的山羊品質?!睏钚★w回憶道,“丈夫365天全年無休都守在羊圈了,我下定決心要蹚出一條新路。”
這條“新路”始于一部智能手機。2020年,楊小飛開始嘗試用短視頻記錄自家山羊的生長過程,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從最初笨拙地拍攝,到后來慢慢地適應鏡頭,她的堅持漸漸有了回報?!拔业囊曨l被周邊的商家和養殖戶看到,他們私信我后臺問價。當然也有一些線上訂單,我們快遞發去。”就這樣,一個普通農婦用最樸實的記錄,打開了山羊肉穩定的銷售渠道?,F在,楊小飛的山羊每年都早早地被預訂完。
“有人說我這個年紀學英語是作秀?!睏钚★w撫摸著卷邊的英語筆記本,眼神堅定而明亮,“但我想證明,我是真的想要實打實地蹚出一條新路來,通過互聯網讓我家的黑山羊‘走’得更遠——不僅要賣到城里人的餐桌,還要讓外國朋友也嘗嘗咱們邵陽的山羊肉!”
在這個習慣以年齡定義可能性的時代,楊小飛的故事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早早給自己設限的人。41歲,在許多人的認知里,是安于現狀的年紀,是接受“這輩子就這樣了”的節點,但她偏偏選擇在此時重新定義自己。
當別人抱怨資源匱乏時,她看到的是互聯網里的無限商機;當同齡人感慨“學不動了”,她卻把放羊的山路變成練習口語的課堂。這種突破,與其說是能力的飛躍,不如說是思維慣性的突圍——行業的局限、地域的壁壘、年齡的焦慮,往往最先存在于我們的認知里,而非現實中。
楊小飛的“自學英語”或許不夠標準,但恰恰是這種帶著泥土味的嘗試,揭示了最樸素的真理:改變從來不問時機是否成熟,只問決心是否足夠。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那個從未嘗試突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