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2024年全市民政工作亮點回眸
邵陽日報·云邵陽客戶端記者 王秀麗 通訊員 戴時磊
“有了‘寶貝小屋’后,我終于有了固定的學習場所,再也不用為學習發愁了。”12月10日,雙清區渡頭橋鎮的小姚(化名)滿心歡喜地分享著自己的變化。
小姚之前與奶奶擠在一棟簡陋的平房內,缺乏穩定的學習空間。得知這一情況后,我市民政部門迅速行動,將小姚家的住房納入“寶貝小屋”改造計劃,對孩子原有住房的地面、墻面、電線進行全方位改造,并添置全新的床、衣柜、書桌、窗簾等設施,切實改善居住環境。
從簡陋平房到溫馨“寶貝小屋”,小姚家的這一變化,正是我市民政工作聚焦群眾關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縮影。過去一年,我市民政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提前超額完成民生可感行動,努力織密一張覆蓋城鄉的民生保障網。
讓愛的陽光照亮未來
“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我一定會努力學習,不辜負大家的期望。”雙清區濱江街道的13歲困境留守兒童小高(化名)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陪伴與關愛,常常感到孤獨與迷茫。當邵陽市春風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帶著滿載愛心的物資和書籍踏入小高的家門時,小高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與溫暖,心境開始有了轉變。除了物質援助,志愿者還特別關注小高的心理健康,為她安排了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一對一輔導,有效緩解了她的心理問題。
過去一年,在關愛困境留守兒童方面,我市積極引入專業力量,培育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為困境兒童提供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同時,我市構建了“雙心、一站、N家”的四級基層未成年人保護網絡,實現市縣鄉三級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全覆蓋,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保護服務。
2024年8月,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經驗在全國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工作會議上被民政部推介,成為全國10個工作樣板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入選的市州。
讓夕陽紅更加絢爛
“就餐還能享受補助,現在每天按時來吃飯,我和老伴再也不用為做飯發愁了,真是省心又省力。”談及家門口的就餐體驗,劉嫦娥笑著說,“像這樣的養老助餐點,一定要多辦一些。”
自從去年劉嫦娥所在的雙清家苑小區門口設立了邵頤食堂養老助餐點,劉嫦娥和老伴的用餐問題得到了極大解決。每天她只需步行幾分鐘就能享受到營養豐富的飯菜,再也不用為買菜做飯而煩惱。助餐點菜品多樣,價格實惠,讓她深感便利與滿足。
為進一步發揮公益慈善在養老服務中的支持促進作用,市民政局聯手市慈善總會去年在全市創新試點實施“慈善公益助力養老”項目,聚焦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積極引入社會公益慈善資源參與支持敬老院提質改造、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等養老服務。
2024年,全市共完成3045戶家庭適老化改造,建成老年助餐點52個,配餐點48個,引導2家國企和7家社會組織幫扶全市10個鄉鎮養老院進行提質改造,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舒心的養老服務。
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2024年,我市高質高效地完成了城鄉低保、殘疾人“兩項補貼”、城鄉特困、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保障對象的保障標準提標工作。
“低保政策給了我們家重新站起來的機會。”家住武岡市龍溪鎮的鄧某是一名低保戶,他因年少時被耕牛撞傷落下終生殘疾,妻子系侏儒癥患者,家庭經濟收入微薄,生活捉襟見肘。自2017年開始,鄧某全家被納入低保救助,每月低保金、殘疾人補貼資金如“及時雨”。隨著去年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后,鄧某一家的低保金有了增長,家庭經濟狀況因此得到了穩步改善。
去年,我市還加大了臨時救助力度,為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個人提供及時救助。全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臨時遇困群眾約34萬余人。
2024年,我市成功申報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著力探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的有效路徑和政策措施,致力于推動社會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邵東市成為全國42個試點縣市區之一。